中新網浙江新聞1月12日電(汪恩民 奚金燕 郭弘屹)稻漁綜合種養是浙江省現代特色農業之一。然而在山區26縣,稻漁綜合種養仍存在明顯短板。浙江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,浙江省政協委員、云和清江生態鱉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卜偉紹建議,應從產業政策、縣級良種場建設、“產銷鏈”數字平臺建設等舉措入手,推動山區26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。
稻漁綜合種養是將水稻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的現代循環農業新模式,具有穩糧、促漁、增效等多方面功能。2022年,浙江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初步統計約65萬畝,較2018年增長了100%。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下,該省實現水稻產量21.6萬噸,水產品產量3.66萬噸。
然而由于地域不同,以浙西南為代表的山區26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,與杭嘉湖紹寧的平原模式相比,模式較為單一。由于山區稻田無法開展機械化操作,導致勞動力成本高。此外,品牌和三產融合發展滯后,不少山區縣還在賣傳統的鮮活水產品和大米,與浙北地區相比品牌價值相差大。
山區農業是產業發展的關鍵,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在促進鄉村振興、引領農業綠色發展、助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作用愈發凸顯。
如何破題?卜偉紹建議,應根據山區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制約性因素更多,連片稻田面積少,加上無法進行機械化操作、田間設施改造難度大、容易遭遇自然災害和野生動物破壞等因素,出臺山區26縣精準化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政策。
此外,浙江尚無有適應山區稻田的專門培育的水產品種,大部分都是從湖州、杭州等水產發達地區購買苗種,路途遙遠。因此,卜偉紹建議,要支持建設縣級良種場建設,每個縣至少建設1家苗種場。
農產品的出路在“銷”。卜偉紹還建議,要打造稻漁“產銷鏈”數字平臺,同時應積極支持企業創建品牌,通過品牌化營銷提高附加值。在企業的自有品牌上,通過銷售聯盟,建立公用品牌,制定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、銷售價格,抱團助力稻漁綜合種養“飛”出大山。(完)